极速直播吧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专题...

爱之深责之切,看励志电影不罕见

日前,正在上海集训的中国男足(以下简称国足)专程前往驻地附近的电影院,集体观看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却没想到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调侃。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调侃?国足真的'做错'了吗?赵亮晨和苏荇聊了聊。

爱之深责之切,看励志电影不罕见

赵亮晨(以下简称赵):国足看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最近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些调侃的话虽然有些促狭,但又确实有点好笑,比如有人评价观影现场的照片'这是国足距离'夺冠'最近的一次'。你怎么看待这些调侃?

苏荇(以下简称苏):国足观看《夺冠》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由于国足这些年在人们心目中自带娱乐属性,就带出了各种延伸解读。有网友说,国足看女排,相当于让班里最后一名的'学渣'看年级第一的'学霸'考试,没什么用。这些反应在意料之中,是对国足这些年成绩不如预期的一种情绪宣泄。

赵: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有人说'只要国足能抢到世界杯的门票,中国球迷就能让全世界球迷抢不到门票'。中国球迷对足球的热情有多高,长期积累的失望就有多深。除此之外,由于足球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因而男足球员的收入也较高,对比成绩,人们心中的落差更加大了。而女排恰恰是相对'清贫'而成绩又最为出色的,可以说这两者在各个维度上反差都比较大,因此更有戏剧性的效果,也更容易激发人们调侃国足的欲望吧!

苏:新闻中说,几位国足队员在观影时被感动得悄然落泪,我也相信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有时候精神的力量确实能起到促进、催化的作用。

赵:中国女排确实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导演陈可辛的调度、剧本通过高度浓缩的三场比赛折射女排三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巩俐对郎平的传神演绎,乃至中国女排队员的亲身出镜,都很有看头。

苏:运动队看励志电影并不少见。去年6月和10月,中国男篮和U22国足全体成员就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安排下观看了俄罗斯励志体育电影《绝杀慕尼黑》,该片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前苏联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赵:国际上也有不少大牌教练,有带队看励志电影的习惯。2001年唯一一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男足,时任主教练米卢也给他们看了电影--丹泽尔·华盛顿主演、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橄榄球题材电影《光辉岁月》。

不光国足应该看,不应只学'拼搏精神'

苏:看好的体育电影确实可以鼓舞士气、涤荡心灵。不过我觉得国足看女排电影,不应该光学'拼搏精神',她们还有技术上专注、不断求新求变的'钻研精神'。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就曾说过,她对女排一夺冠大家就说'精神'并不'感冒',她认为光凭精神拿不了冠军,中国女排夺冠是由很多细节决定的。

赵:确实,夺冠当然离不开'拼',但更是个'技术活'。很多时候国足不是不够拼,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受限于技术基本功的短板,有力使不出。这折射出的不只是球员层面的不足。

苏:是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不光国足应该看看《夺冠》,从事足球人才培训的基层教练,尤其是青训管理人员都应该去看一看,用'工匠精神'和科学态度去做好自己手头上的工作。

赵:尤其是影片中关于里约奥运夺冠征程的部分,那届中国女排的大国家队战略、大数据化管理都非常与时俱进,和传统老女排的拼搏精神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也为女排精神留下了新的时代印记。

苏:其实在国足观看《夺冠》的同时,广东男篮主教练杜锋也带领广东队去看了这部电影,还写下了观后感,'作为教练员,我会非常留意郎平指导的观点,每每都非常有收获,她说过一句大实话:'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但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片名叫《出线》,影片分类不是'科幻'

苏:经历过好几次中国女排夺冠,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5年世界杯夺冠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每次都是比赛一结束就抱着电脑跑进场地做采访,那时候看见的笑容是最灿烂的,拥抱是最真挚的。站在场地里听国歌响起,看国旗升起,那种激动和自豪感,那种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的感觉,确实令人难忘。

赵:我还记得四年前里约的决赛,赛后郎平来到记者席,刚好走到我身边时奏起了国歌,她站定唱了起来,这是我人生中经历的最难忘的一次合唱!

苏:但愿有朝一日,国足也能带给我们类似的体验,他们的故事也能出现在大银幕上。

赵:希望到时片名就叫《出线》,而影片分类不是'科幻',而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羊城晚报记者 赵亮晨 苏荇

相关集锦

相关录像